《阳台上》:阳台上的风景,要用心看
三月好片子太多辽,简直就是让人想住进电影院的节奏,尤其是期待了很久的文艺片《阳台上》,也终于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候上映啦
在《阳台上》北京首映礼现场,王千源、张亮、窦骁、田雨、王旭东、张蓝心、史航纷纷到场支持。
更对影片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片子呢,别急,我们接下来就来唠唠
这是一个源于复仇的故事
影片根据任晓雯同名小说改编,以上海老居民区为背景,讲述原本生活在“温室”环境下的男主被迫步入社会后,想要为因为强拆而离世的父亲“报仇”
在对“仇人”的女儿长期偷窥和跟踪过程中,却产生了隐秘又矛盾的情感
一个飞速发展的大城市,一群快被大城市被遗忘的“原住民”人群
曾经他们属于这座城市,也因为这样,即使已经开始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脚步,但依旧留恋着城市过去
于是他们面对环境的日新月异,选择想待在原本的舒适圈中“拒绝成长”,但又不得不被迫着接受发展,“接受成长”
张英雄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是他们生活的一个缩影
一直在家庭的庇护下平静地生活的他,不谙世事,平时爱好是打游戏
但少年并没有能这样生活,因为变故,他迎来成长之痛,急匆匆地被推着进入了社会
拆迁留下的废墟是他的家,而在废墟上的徘徊其实是一种对家的眷恋,也是对曾经过去的一个时代和环境的不舍与留恋
这时的他,面对这个社会,就像一个“婴儿”对未来充满了未知与焦虑,表面上看似无所事事,内心则躁动不安
“二次断奶”是所有像张英雄一样的青春期年轻人需要必须面对的,有人接受,有人放弃
而心怀复仇的张英雄选择将这份迷茫与不安转化到仇人女儿陆珊珊的身上,将它转化成了青春期少男少女之间青涩懵懂的一场暗恋
方式选择了偷窥
大量粉红色滤镜的使用,烘托着青春情愫的肆意蔓延
成长的迷茫混杂着报仇的冲动,也让这场暗恋越发畸形
最后,他抱了陆珊珊,然后扔掉了刀
这个结局,让人有点意外,也让很多人不理解
导演自己对这部电影这样描述,“这部电影讲的是弱者无力地去捅向另外一个弱者,想要表达的是弱者之间的彼此伤害。”
这样看来,结局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被迫成长”的过程中,张英雄渐渐开始接受,开始成熟,从原本的想要“践踏”弱者,到后来对弱者产生怜悯
丢掉匕首的那一刻,所有的爱与恨,都释怀了,一切也都从新开始了
最后脸上的邪魅一笑,也是对海报中“天真有邪”最好的呼应了吧
男女主都是城市中的边缘者
男主张英雄,普通的上海青年
有趣的是,名字虽然叫“英雄”,但是性格却恰恰相反,充斥着懦弱与摇摆。
虽是第一次出演电影的新人演员,但王锵将角色的游离感表现得很好。
本身就瘦弱的身板也很贴合角色,让整个人状态都显得是畏缩的,自卑的
女主角是个低智少女,她的智商发育仅有不到10岁的儿童水平
片中出现时,基本上不是在吃就还是在吃
也因为人物身份的特殊性,台词基本没有,主要通过神态和动作来表现。
尽管是第一次尝试这种类型的角色,但周冬雨把握得还是很好的,还带来了不少惊喜
除了自然地表现出了人物的特点,并且将角色性格的天真体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片中很多的特写场景,配合着绿色基调,一种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
还有很多有特色的角色,不论是“红毛男”还是“骗婚男”,每一个角色都属于非典型但又能代表着一类人
在人物的塑造上,导演既没有掩饰人性的问题,也没有回避善良的本质
每个人面对社会都是一个“婴儿”,抗拒成年是很多人首选的状态,被迫成长又总是最终的结果
除了题材的特殊与人物塑造,电影《阳台上》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全胶片的拍摄
导演没有用大家惯用的数字拍摄和绿幕特效,而是采用胶片捕捉最生活化的场景
不论是狭窄巷弄得上海老居民区,还是荒废无人得破损渡轮,喧嚣吵嚷得连锁饭店,都在胶片的颗粒质感下,被真实地还原
也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认识这群被城市遗忘的“原始居民”的生存状态,影片更加专注还原故事本身
全胶片拍摄也是张猛导演的标签之一,从《钢的琴》开始,便采用全胶片拍摄,坚持用胶片记录影像,让观众感受电影最初的仪式感
《钢的琴》更是收获豆瓣评分高达8.4分,并入围第28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能在数字化时代中坚持着比较小众的胶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拍片子,也是很难得了
有点小众的题材,文艺的基调,也让这部片子在网上争议不断。有人质疑是“烂片”,说为了圈钱;也有人触动颇深,感慨连连
任何一部片子,质疑的声音都一定是存在的,尤其是文艺片